張角與太平道

張角號天公將軍,是今河北平鄉縣人,太平道的創始人。他早年信奉黃老學說,對在漢代十分流行的讖緯之學也深有研究,熟悉民間醫術、巫術。建寧年間,他帶者兩個弟弟,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冀州一帶開始傳教活動。靈帝熹平年間,他在大量招收學生、培養弟子、吸收徒眾的基礎上,創立了太平道。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,認為黃神開天辟地,創造出人類。又信奉黃帝和老子,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,是人類最美好的時期。在這個太平世界裡,既無剝削壓迫,也無飢寒病災,更無詐騙偷盜,人人自由幸福。在此基礎上,張角提出了“致太平”理想。這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。

太平道為我國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,以推翻腐朽沒落的東漢皇朝、建立太平社會為己任。其特征是以《太平經》為主要經典,以“中黃太一”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。太平道的綱領、目標、教義、稱號、教區組織、口號、宗教儀式、活動內容、傳教方式等,皆據《太平經》而來。漢末,張角到處散布“蒼天已死,黃天當立,歲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為起義作准備。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識,因此這次起義被稱為“黃巾起義”。起義開始後,群眾紛紛響應,或入伍為信徒,或送糧送衣,義軍發展很快。義軍攻克城鎮後,往往燒毀官府,殺貪贓官吏,將財產分給百姓。但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,組織不夠嚴密,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好,起義約十個月後即失敗。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,震撼了東漢的根基,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、混故,進而演變為三國鼎立的局面。黃巾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領導的農民起義,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;同時還莫定了道教今後主要在社會下層傳播、發展的歷史格局。在黃巾起義中,大批太平道骨千多在戰鬥中犧牲。起義失敗後,太平道組織解體,殘余的信徒大都融人五鬥米道中。 

太平道雖在黃巾起義失敗後瓦解,但對後世仍有相當大的影響。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術數觀念,為後世道教所繼承。後世道士持九節杖,著黃衣、戴黃冠,用符水、咒語等道術為人治病消災等等,大都承襲太平道的規制。唐宋時期的“明教”更尊張角為其教主,清代中期川陝白蓮教起義宣揚“黃天將死,蒼天當生,大劫在邇,人民有難”的讖語,亦明顯受太平道的影響。太平道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民間宗教之一,與五鬥米道相比,太平道的出現,更具時代特征,它是東漢末年社會苦難的直接產物。

聲明:本站信息來源於互聯網和網友上傳,只為方便大家查詢瀏覽,請自行核對其真實情況,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!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