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談道教特征

我國現有五大宗教,即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。作為宗教,它們有共性,亦即有著共同的本質與社會作用;但在教理教義方面,它們之間卻有所差異,亦即各有其特殊的內容與表現形式,各具其特征。比較正確地把握這些特征,有助於比較全面地認清道教,也有助於辨別它與其它宗教以及民間迷信的區別。

道教有哪些基本特征呢?

我們先從表面形式上談起。人們偶爾在大街上見到穿古漢裝的人,儼然如未卸戲裝的京劇演員,覺得很新鮮,往往好奇地打聽:“你是哪個民族?”其實這是位道士,他穿的是道袍,戴的是古冠巾,著的是雲履。他是以從事道教活動為職業的人。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稱為宮、觀、道院、廟,如山西永樂宮、北京白雲觀、句容茅山道院、北京東岳廟等等。一座宮觀便是一個以宗教為紐帶的宗教組織實體,道士大都居住在宮觀院廟之內。道教分兩大派,全真派為出家道士,蓄發、須,頭頂挽髻,素食,重清修;正一派為在家道士,一般均不蓄發,重符,主要從事齋醮儀式活動,也叫作道場,有唱誦,有舞蹈,有樂器伴奏,腔調聲韻各與其地方劇相近似。這兩派道士,都以太上老君、玉皇大帝等為最高天神。

道教在形式上的特征很明顯,在教理教義方面的特征也同樣明顯。

一、它是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,包含有我國古代社會的宗教意識與民族文化。追溯道教的思想淵源,最古的是殷商時代的鬼神崇拜,繼之是戰國時期的神仙信仰以及東漢的黃老道。可以說道教是我國古代社會鬼神崇拜的延續和發展,道士是古巫祝、方士之遺緒。古代巫祝的占蔔、祈禱,方士的候神、求仙等等,靡不為道教所承襲;道教所崇奉的天神、地祗、仙人,莫不由歷代相沿流傳而來。從道教教理教義上看,我國古代社會的天人合一、天人感應以及讖緯之學等宗教色彩較濃的思想,也都是道教神學理論的思想源泉。道教所宣揚的規戒科禁,亦即宗教道德,也不外乎封建社會儒家所主張的倫理道德。道教的儀法,也基本是本於儒家的禮法儀式。因此,說它具有漢民族宗教意識與文化的特質。

二、道教所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,一部卷帙浩繁的《道藏》,分三洞、四輔、十二類,共5485卷。南朝·梁劉勰《滅惑論》說道教是“上標老子,次述神仙,下襲張陵”。宋·馬端臨《文獻通考》卷二二五說:“道家之術,雜而多端”。究竟什麼是道教的核心內容?是老莊哲學思想,是神仙信仰,抑或是符箓禁咒呢?我以為老莊哲學不過是道教吸取來文飾其教的;符箓禁咒不過是一種迷信方術,道教也有的道派是不崇尚符箓諸術的;只有神仙信仰才是其核心內容,去掉神仙信仰,也就不成其為道教了。或者有人會說,道教之所以叫“道教”,正是因為信仰老子的“道”,才叫道教。其實,“道教”一詞,在南北朝以前,只是一個為諸子百家所共用的概念,那時諸子百家無不將自己的理論和方法稱之為“道”,以其“道”教化眾人,便稱之為“道教”。使用“道教”一詞最早的是儒家,把堯舜禹湯文武的先王之道和孔子的五經之道謂之“道教”;其次便是墨家、道家、陰陽家。佛教傳入中國,“菩提”漢譯為“道”,菩提之教,從而也稱道教。東漢末出現的五鬥米道,也同諸子百家一樣自稱“道教”,即“以善道教化”之意。以後由於道教崇尊老子,逐漸完成對老子的神化,別家也就不再自稱“道教”,以示區別,而“道教”一詞也就成了五鬥米道的專稱。或謂,從張道陵造作符以後才有道教,其實道教這種信仰與教團組織,早在漢成帝時就有了,甘忠可造作了《包元太平經》,崇奉天神赤精子;爾後漢順帝時的於吉、宮崇已編纂了《太平青領書》,已經有復文符圖了。那時也只是行世的一種道術。符箓禁咒,到以後也只是道術之一。惟有神仙信仰,惟有認為就在這個世界上有仙境、有形體長生不死的活神仙、人們可以追求而登仙,這才是道教最核心的內容,是它的特征。

三、道教理想的境地與虛幻的追求。任何宗教都有它理想的境地與追求,比如極樂世界、天堂等,而道教所主張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兩重的。第一是在世俗的、現實的世界上,按道教教義建立一個理想的王國,即一個極大公平、和平的世界,人人都安居樂業,竟其天年,世界上沒有水旱災害,沒有戰爭,沒有疫病。這實際是在封建社會農民所理想的有靈光圈的王國。這種理想,在道教的第一部經典《太平經》中講得很清楚。東漢末太平道的信徒們,並曾為此而鬥爭。道教宣揚的另一種理想境地叫“仙境”,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、極虛靜、超脫自在、不為物累,在仙境過仙人的生活。道教的“仙境”並不完全指渺茫的天國,如道教所宣稱的三十六洞天、七十二福地,便都是我國一些十分秀麗的境地。所謂成仙,也並不是說人死後靈魂入“仙境”,而是說人的形體可以長生不死,你可以和人們生活在一起當活神仙,也可以到“仙境”去超脫自在。由於這種追求的渺茫、虛幻,後來才興起所謂“屍解”、“蟬蛻”,以自圓其說。正因為道教理想是要實現一個公平、和平的境地,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張向邪魔妖鬼等惡勢力作鬥爭;正因為幻想形體長生不死而成仙,故而也在一定程度鼓勵人們向自然作鬥爭,爭取延年益壽,甚而長生久視。我以為這也是道教的一個特征。

四、道教樂生、重生和貴術。宗教是苦難者的呻吟,不少宗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痛苦,無可流連,因而把對幸福的想往寄托於虛幻的天國,幻想死後靈魂得救。但道教卻與這些大相徑庭,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,死亡才是痛苦的,因而它的教義是樂生、重生,鼓勵人們至少要爭取竟其天年,最高理想是長生不死。早期道教的重要秘典《老子想爾注》,就把《老子五千文》中的“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”,改為“天大、地大、生大”,認為“生”比“王”重要。《道藏》的首經《元始無量度人經》也是強調“仙道貴生”。正因為它樂生、重生,因而便尋求能夠使人長壽的方法,這就是所謂道功道術。從理論上講,道教強調形神相須,生道合一,認為欲長生便必須安神固形,性命雙修,於是乃有所謂性功與命功,性功修心,命功練形。道教所行養生之術很多,如外丹、內丹、服氣、胎息、吐納、服餌、辟谷、存思、導引、行蹻、動功等。道無術不行,道寓於術,道教重術、貴術,把古代社會所流行的養生之術,皆吸取進來,加以宗教的解釋與發揮。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所撰《中國科技史》第二冊《道家與道教緒言》中說:“我記得曾在成都聽馮友蘭博士說過,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學的神秘主義體系。”這大概就是從道教重術、貴術這一點所得出的結論。我認為是有些道理的。

五、我命在我,不在於天。宗教一般都認為人的壽命的長短,皆由天定,所謂“生死由命,富貴在天”。但道教卻並不這樣斷言,相反認為壽命並不是由天決定,而是決定於自己,魏晉時出現的重要經典《西升經》就說:“我命在我,不屬天地。”強調個人不懈地修煉,不抱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。這一點,頗具有向自然作鬥爭的精神。可是這種思想在道教的發展中逐漸淡漠,為宿命論所掩蓋,而在道教古籍中這是頗具特色的。

六、萬物有靈,乃至人體的各種器官俱有神靈。道教是多神教,最高的神仙是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、道德天尊,以下有三十六天帝,還有大明、夜明之神,北鬥之神,五星五行之神,太一、文昌、列星諸神,風雨雷電諸神,五岳、五鎮、四瀆、四海諸神,還有五祀八腊、城隍土地、先家先蠶等等。宇宙遍有神靈,就連人體的各種器官,也都有神靈住守,如:發神蒼華字太元、腦神精根字泥丸、眼神明上字英玄、鼻神玉壟字靈堅、耳神空閑字幽田等。神不僅主宰宇宙的一切,甚而人體的小小器官也被神靈所控制。神權的繩索束人緊迫,可謂極至了。

道教經書中所反映的教義方面的特征,可能還有一些,筆者不過略述其要點,以示道教之特色。是否恰當,請明識者正之。
 

聲明:本站信息來源於互聯網和網友上傳,只為方便大家查詢瀏覽,請自行核對其真實情況,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!

評論